找到相关内容221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

    话语体系。认欲为理,不也就是认情为性吗?更进一步,不即是认心作性吗?而这正是宋儒常指责的释氏作用见性之说吗?  阳明后学中出儒入释者,其思想深处交织并存着儒释二家思想的双重难题,既要解答儒家尊生崇圣的...

    陈永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382053.html
  •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──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

    一一七─一五七。)蒋义斌先生〈朱熹排佛与参悟中和的经过〉一文对朱子何以在经历思想曲折后才有“敬”之主张提出质疑,的确抉发出问题所在,足见观察力之入微与思考之敏锐,可惜并未针对所提问题作切当解答。(蒋文见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0482075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证明。在《远什大乘要义问答·十一辩念佛三昧缘生相》中,记载慧远就定中所见之佛,质疑于鸠摩罗什,罗什为之解答。慧远大师问:“三昧空中见佛,《般舟三昧经》多引梦为喻,如梦往他国与人会谈,然梦是凡夫之境界而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
  • 死亡的艺术——慧律法师

    以外的事情,她都能解答。所以,美国研究灵学专家,发出通知给全世界,邀请一些研究科学、生物学、灵魂学的权威前来,请各界权威坐在外边看,注视这妇人,让妇人坐在一个可通电流的椅子上,与她对谈,为了要证明人是否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85783377.html
  • 巨赞法师书信摘录

    提三则,交新哲学研究会负责人郑昕教授,彼或将转提交苏联来京之哲学家某君,俟渠月内作公开演讲时,或将予以解答也。法师惠然肯参加座谈会赐教,于对佛学有兴趣同人裨益必多,不胜欢迎。顷由朱孟实先生及麟介绍,...陈设,这难道是我们对历史负责吗?   座下在问题解答中指出:为吃饭穿衣来出家的僧伽,都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志愿,回到自己的工作(农工)岗位上去。佛教内的旧思想是很反对的,但是事实摆在目前,反对也没有用,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22284136.html
  • 华严宗思想源流

    学术的立场,尝试对此一问题提出解答,同时中国之判教更有着为了中国信徒在浩 瀚如海的佛典中,提供一张指引修行佛道的地图:何经是方便法门,何经是究竟法门,何者是顿教经,何者是圆教经。   华严经首由东晋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184350.html
  • 生死“认命”与生死智慧

    ,对于我的思想也有很大的触动。其实,医院的一层大堂挂了一些牌子,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。譬如为什么会得癌症?一是遗传,二是环境污染,三是工作的压力心情的压抑等。但同室的病友仍然不解:同样环境、没有遗传,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384687.html
  •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

    为你们解答。 ★现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,生活都很好,灾难比较多,深著香、味、触的喜爱,痛苦也比较多。 ★有时间就看点经书,看经是要了解,知道要怎么修,不是看了以后去讲说。有些人看经如社会人一样,心没有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984894.html
  • 跨越打扫过的希望门槛 洒下迎宾花絮——教宗谤法答辩录

    与自己的心灵目标产生距离。如果有人信仰不同,教宗似乎宁愿防止别人跟随自己的信仰与宗教,而不鼓励别人寻求灵性的解答。   当教宗论及善来自于上帝时,他指的是物质上的美好还是精神上的善?如果他说的是物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785111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论面对同样的问题:既然众生皆有佛性,为何仍有如此多众生陷于生死轮回中呢?因此,佛教提出“三因佛性”的观念来解答。佛性作为成佛的基础有三种:“正因佛性”指众生可能成佛的超越基础,即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佛性;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